
服务热线
国家应“出牌”支持国产化仪器科研成果
作者:
来源:
发布时间:2020-10-25
安徽省同一研究所的两项“孪生”科研成果,同时开始在各自领域“单挑”国外垄断企业。几年后,一项成果因获得国家支持而成功将国外垄断企业挤出了中国,另一个未获支持的项目被国外垄断企业“绞杀”至生死边缘。不同的结局凸显了外企“集团式”作战而国企缺乏支撑“单兵式”作战这一负多胜少的窘境。
科技成果偶获国家扶持自主创新反垄断成功
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(简称安徽光机所)在2000年左右获得了“化学发光法空气质量氧化氮自动监测仪”等三项科技成果,并和武汉等地三家企业成功进行了转化。当时,国内的这些环境质量监测仪器全部由国外企业垄断,价格高达100多万元一台,是国内同类产品的两倍以上。
“国内一打破技术封锁,国外垄断企业的绞杀就随之而来。”安徽光机所副所长、博士刘建国说,“这种绞杀是‘迫击炮’式的打击,一环扣一环,既快又狠,一度把我们打到绝境。”“首先是舆论,国外专业刊物开始说我们的产品技术不行、数据不准等,接着垄断外企又向有关部门游说,说什么还是国外的产品好等,最狠的是提出将国内和国外产品进行野外对比实验,一对比时间就是一年多。”刘建国说,“当时成果刚刚转化,企业投入资金却无法销售,还要花钱到处进行对比。我们就像是一个襁褓中的孩子,而对手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大人,如果没有奇迹出现,我们真的会被外企拖垮的。”
这个奇迹就是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强力支持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当时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了解到这一情况,决定给予支持。“这给了我们宝贵的喘息时间”,刘建国说。6年之后,凭借价格和质量优势,这些产品已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2/3,当初的三家国外垄断企业已有两家退出中国市场。
“孪生”成果孤身作战被外企绞杀至生存边缘
“七波段碳黑气溶胶监测技术”同样是安徽光机所的科研成果,和国外产品技术相当,价格只有同类产品一半多,同样对维护国家环境气象数据安全有作用,是该所自主创新成果的“孪生”兄弟,但由于未获支持却被外企绞杀至生存边缘。
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执行院长李季说,目前国内该领域被国外同类仪器长期垄断。在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的服务下,该技术在合肥一企业实现了转化。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,售价降低到60%,国产化率达95%。但是该设备在国内的销售一直没有进展,主要原因来自于国外垄断企业的绞杀。
上一页
下一页
上一页
下一页
相关新闻
暂无数据